(二)分类指导,因村施策★★■★■★。要针对不同区域、不同村情◆◆,区别对待,一村一策,防止简单化和一刀切◆■◆■★■。对示范村■◆■,要查遗补缺★◆◆■,提升标准和档次;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,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■■■★★;对镇政府所在地的村★★■★■■,加大小城镇开发力度★◆★■,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;对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,设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、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设施■★,结合实际加快改厕进程,不能一刀切★★◆■■◆。对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,要加快改善水、电、路★■★★■◆、房等基础条件;对需要移民搬迁的村,要对涉及农户进行妥善安置。应重视研究◆■■★★“空心村◆■■◆”外出农民遗留住宅管理问题■◆■■◆,实事求是★◆■★■,妥善处理。
(三)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严重不足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方方面面,需要投入较大资金。目前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有限,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,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,从调研结果看◆■■★,缺少资金是目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大问题。
适时推进厕所改造◆◆■◆,探索多元投资模式■★★◆。一是制定厕所改造方案■■◆,针对14个乡镇,计划三年时间改造室内厕所5602户。2018年预计改造农村室内厕所1800户◆◆★,二是明确改厕对象◆◆,明确了先从贫困户C、D房开始并确定每个乡一个示范村做试点■★◆■★。三是探索投资方式,对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的农户,要求要建室内厕所,县里每户补助2000元。其他农户改造资金采取县乡补助三分之二,农户自筹三分之一的办法,解决厕所改造资金问题。截至目前已改造室内厕所700户(全部是贫困房改造)。四是针对室内卫生间多样实际,探索了比较实际的两种卫生间价位模式★★■★。
(四)加大投入,健全资金投入机制★◆◆■。从调研看,目前◆◆★◆,农村环境整治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,所以各地要用足用活现有支农惠农政策,特别要积极探索重点推进村统筹涉农资金整合捆绑■◆◆,专款专用,发挥资金最大效益,长效常态推进各项工作。建议省市加大财政奖补力度★■■◆◆,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,调动基层积极性,花钱“购买”新机制★★■◆。设立专项奖补资金,用一至两年的时间★★◆◆■◆,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,促进各县区尽快建立村庄保洁机制、垃圾清运处理机制◆◆★、生态环境保护机制◆■★★、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等长效机制◆◆◆★★◆;在各县区建成科学管用长效机制的基础上★■★,按照省、市县合理分担比例的思路◆★◆◆■,纳入财政预算,按村均或人均直接下达到村■■◆。(作者单位★◆: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)
近年来,庆安县采取有力措施,不断加大对农村垃圾■◆◆★■★、污水治理■■◆、农村环境卫生日常管护、村庄规划编制、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的统筹谋划■◆★、科学实施、资金投入力度,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。
(三)抓住关键,攻坚克难。生活生产垃圾处理◆★■★、农资外包装废弃物处理、污水处理、改厕、卫生保洁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关键环节。应立足全县区域,统筹考虑,合理规划建设乡镇垃圾卫生填埋和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◆★◆,确保公共资源配置不缺位、不重复、可操作。建议农资生产企业统一设立农资外包装生产批号,由销售部门将使用后的外包装整体回收处理。加快探索推广符合本地农村实际、便于使用管理、投资农民可以承受的改厕模式。结合县情、乡情、村情实际,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、可以操作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◆◆■★。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,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工作。
(四)农民的主体作用有待挖掘。基础建设比较好的村★■★■,农民保护村屯环境意识比较强,主动性比较高,相反■★◆◆,个别村屯百姓存在着“上热下凉”现象,农民“等靠要”现象比较突出,缺乏内生动力,不愿投工投劳◆■■★◆★,出现◆★◆◆★★“干部进村自己干★◆■■,农民站在路边看”现象。
(一)环境卫生整治规划不到位。有的村屯规划不系统、不科学◆■★,道路两侧存在乱搭乱建、占道经营和随意堆放柴草、粪便、垃圾现象;村内无固定垃圾投放点,无公共休闲绿地;排雨、排污设施不配套,导致村容村貌难以得到有效整治,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、生活。
探索日常管护模式,根治农村脏、乱、差环境■■◆■★。一是城市管理模式。庆安镇保安村引进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■★◆★■,农户交纳物业管理费用,环境卫生统一管理;二是社区管理模式◆■。平安镇民族村突出社区服务★★■◆,成立志愿者队伍服务管理;三是集体管理模式。吉安村和曙光村以村集体为主,村民为辅,共同出资雇专人管理■◆;四是自主管理模式。同乐镇同发村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◆★■■◆,村屯干部带头,群众自主参与管理。
(一)完善规划,统筹发展◆★■■◆◆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◆★■■◆。制定和完善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》,全面征求群众意见,整合专家建议,标本兼顾,分别不同类型,定位建设内容★★◆◆,优化功能布局,立足农民最关心、最直接★◆、最急迫解决的热点和难点★■■◆■,抓住农民参与和政府帮扶的结合点,既注重解决当前村庄整治重点问题,又充分考虑后续村庄管理需要,突出本地农村特色,留住乡愁记忆,推进可持续发展。
(二)卫生环境治理管护意识不高。有的百姓对环境卫生建设认识不够,认为与己无关,不愿出钱、不想出力,对环境卫生不保持、不维护等等。有的乡镇个别路段的绿化带由于管理不善,非但没有发挥绿化◆◆■◆★、美化的功能,反而成为农村环境容貌整治的重点部位。